夏津县地处鲁西北平原,境内黄河故道独特的水土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合桑树生长,现有6000多亩古桑树群,其中百年以上古树2万多株,是中国现存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2018年,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今天,这里的桑树群仍在继续“长大”,古树和新苗相映成趣。世世代代与桑树为伴的夏津百姓,也靠着家乡特产桑椹,过上了好日子。
围绕着桑树、椹果,我动了不少脑子,也走过一些弯路。十多年前,通过申请分配、认养,我一共拥有大大小小100多棵桑树。我盘算着,这些树一年能产三四万斤椹果,按当时的价格应该能卖几万块钱。但事实证明,我想得过于简单了——椹果保鲜期短,采摘后隔夜就会变质,无法外运。更让人头疼的是,产果还得“看老天脸色”。遇上阴雨连绵,树上成熟的椹果不好采摘,又容易霉烂,只能干着急……
如何延长椹果的保鲜期?受到葡萄干的启发,我在家中腾出一间房子,先购置了一套简单的烘干设备,开始尝试制作椹果干。鲜椹果经过烘干机加工后,保质期大大延长,且不同于仅靠太阳的传统晒制工艺,保留了椹果特有的风味和营养成分,在市场上竟然卖到了每斤30元。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做椹果深加工的信心和决心。
这些年,夏津县调整第三产业布局,每年举办“椹果生态文化节”,同步开展非遗产品展、非遗活动进景区、古桑书画摄影展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体验。来访游客对干、鲜椹果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让椹果价格翻了十几倍,也让果农足不出户就能卖上好价。
趁着发展东风,我成立了夏津县传峰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发出椹果干、椹叶茶、椹果醋、椹果酒、椹叶面条等20多种创新产品。合作社社员由创建时的20多名增加到现在的112名,平均每年能增收五六千块钱。
从枝头紫莹莹的鲜果到合作社里多样的深加工产品,小小椹果完成“七十二变”,不仅丰富了市场产品,更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生活甜起来。
农业文化遗产闪耀着古老的农耕智慧,在保护农业品种、传承农耕技艺、维系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当前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如何更好地发掘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保存珍贵的种质资源和传统品种。丰富的种质资源和优良的地方品种是我国农业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的芯片。每个农业文化遗产地都有当地独有的一些农作物和畜禽品种。如福鼎白茶现在广泛使用的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两个品种都是国家级良种,1984年被当时的农业部分别命名为“华茶一号”和“华茶二号”。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是全球稀有冬果梨和软儿梨的古梨树种质资源原生境保存地,园内还拥有20多个北方主要栽培梨品种和野生杜梨,是我国北方栽培梨的活态基因库。
传承优秀的农耕技术和加工技艺。如今仍然沿用的耕种栽培、水土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不断总结提炼的智慧结晶。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创造性使用“姜阁保种催芽”“高畦高垄种植”“芭茅搭棚遮阴”等独特的白姜种植方法,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病虫害防治效果。在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中,哈尼人使用木刻分水法对灌溉用水进行精确分配,不仅有效利用了水资源,还避免了村寨、村民之间因用水发生的纠纷。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系良好生态环境。遗产地丰富多样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不仅为实行自然农耕和生态循环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还起到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空气净化、固碳释氧、水质净化等作用。山东夏津县地处鲁西北边缘的冲积平原,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流经此地,又多次改道而行。每一次黄河改道都会带来泥沙和风沙等灾害,给当地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这个农业系统中种植的两万余棵古桑树起到了保土造林、防风固沙的作用,开创了以桑治沙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在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核心要素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利用各遗产地的特色农畜品种、优良生态环境、传统加工工艺,同时深厚农耕文化,各地走出了特色鲜明的农村发展之路,不仅增强了文化自信,还借助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平台,讲好中国农村发展故事。如广西龙脊梯田借助景观优势,走“旅游+”的路子;内蒙古敖汉小米特色产品优势明显,采用“互联网+”模式开拓市场;浙江湖州依靠桑基鱼塘农耕文化优势,采用“传统文化+”模式来大力发展桑蚕文化产业。在各遗产地的不断探索和持续努力下,农产品价格大幅提升,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传播,社会大众不仅了解到水稻和小米分别起源于我国南方和北方,还知道了早在南宋时期,我国先人就发明了“附壳珍珠养殖技术”,后经当地珠农的技术攻关,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国。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不仅让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农耕智慧有了更多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我国不仅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的最早响应者和成功实践者,还是国际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主要贡献者。本世纪初,通过“南南合作”项目,浙江青田稻田养鱼技术推广到尼日利亚,使当地稻米和罗非鱼产量几乎翻了一番。2022年,中国成功举办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此外,还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举办了八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培训班,分享保护与管理经验。这些交流活动为全球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
(作者:李先德,系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