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8月4日电 近日,一场以“卓耳不凡·因为有尼”为主题的全国性产业大会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举行。这个海拔近3000米的高原县域,用一朵朵黑木耳书写了乡村振兴的产业探索答卷。2025全国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九色甘南农特产品营销畅享会,展示了卓尼县从“试验田”到“产业高地”的蜕变历程,折射出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走进卓尼县宏祥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黝黑饱满的木耳正在茁壮生长。“2019年我们刚开始试验栽培时,很多人都不相信高原能种出好木耳。”合作社负责人全班玛达尼说。如今,卓尼县已建成4000余座栽培大棚,年产值突破3亿元,带动5960户农户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
这场蜕变源于卓尼县独创的“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农户”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县政府整合涉农资金1.2亿元,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龙头企业负责市场开拓,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等方式参与产业链。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被中国食用菌协会会长高茂林誉为“高原样本”。
当地创新推出“春季黑木耳+冬季羊肚菌”一年两茬轮作模式。“黑木耳采收后的菌渣经过处理成为羊肚菌的培养基,既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难题,又提高了大棚利用率。”甘南州农业农村局局长介绍说,这种循环农业模式使亩均收益提升40%,真正实现了“一棚双收”。
“经检测,卓尼黑木耳胶质含量比普通木耳高18%,富含铁、硒等微量元素。”在大会现场,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黄晨阳发布的《卓尼县木耳产业发展白皮书》引发关注。研究表明,高原特有的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等气候特征,反而造就了卓尼黑木耳的独特品质。
科技支撑体现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大会期间,“李玉院士甘南卓尼高原食药用菌科研基地”正式揭牌。82岁的“蘑菇院士”李玉团队表示,此次与卓尼的合作,将进一步推动高原食药用菌品种研发、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延伸。同时,中国食用菌协会与卓尼县共同打造“高原特色食用菌项目合作区”,标志着卓尼黑木耳产业正式跻身全国特色农业发展前列。
“我们研发的即食木耳产品,附加值比干品提高5倍,”美石菇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指着新上市的木耳脆片介绍说。在纳朵朵公司的加工车间,全自动分拣生产线道工序确保产品品质。目前,卓尼已开发木耳粉、木耳饮料等6大类20余种深加工产品,产业链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夜幕降临,卓尼县大酒店广场上,欢快的锅庄舞跳出了产业发展的新气象。这场融合了木耳元素的文艺演出,是大会精心设计的“菌旅文化”体验环节。参会嘉宾在品尝木耳美食的同时,还能亲手体验菌棒接种,感受“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
“我们要让每朵木耳都讲好卓尼故事。”卓尼县委书记马诚明说。当地创新推出“木耳+旅游”模式,将种植基地打造成观光体验园,开发木耳采摘、菌菇宴等特色项目。今年上半年,相关旅游收入同比增长65%。在全民健身中心的展销区,洮砚雕刻师杨永红正在木耳造型的砚台上精心雕琢:“把地方特产和文化创意结合,产品更受游客欢迎。”
营销创新同样亮点纷呈。大会期间,卓尼县与姑友道(福建)供应链公司签约,共建跨境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带货,我们的木耳最远卖到了新加坡。”电商达人展示着手机里的订单记录。目前,卓尼黑木耳已入驻盒马鲜生等高端渠道,品牌溢价达到30%。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田间地头到国际市场,卓尼黑木耳的“出圈”之路,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在金融赋能专场,人保财险推出的“木耳价格指数保险”引发热议。“当市场价格低于约定标准时,农户可获得差价补偿。”据卓尼县官方介绍,这种创新险种已覆盖全县80%种植户,化解了市场波动风险。同时,当地农商行推出的“菌菇贷”累计发放贷款1.8亿元,破解了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站在新起点,卓尼县立下新目标:3年内实现黑木耳产值9亿元,带动8000户农牧户增收。随着“卓尼黑木耳产业发展联盟”的成立,这个高原小城正携手科研机构、企业、农户,共同绘制更加宏伟的产业蓝图。
“一朵木耳虽小,却能撑起富民强县的大梦想。”正如参会专家所言,卓尼县用实践证明:只要找准特色、创新路径,民族地区完全可以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弯道超车。高原县域卓尼的“黑珍珠”养成记,正在续写新的篇章。(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