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浙江)股份有限公司-九游官网app服务千万家

活力中国调研行|珠光里的碧水密码【4】
栏目:技术突破 发布时间:2025-08-13
 人民网绍兴8月13日电 (记者刘军国、郭扬)数字化养殖基地里,传感器实时监测着蚌塘水质的细微变化,藻类投喂精准计量到克,水温根据环境智能调节……清晨,浙江诸暨山下湖镇的智能养殖蚌塘泛着粼粼波光。记者眼前,设备井然有序地运转,水面如镜面般清澈透亮,倒映着天空的云影。  珍珠产业是山下湖镇的支柱产业,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9年,农民何木根从江苏学习到了珍珠养殖技术,在自家后门湖面试

  人民网绍兴8月13日电 (记者刘军国、郭扬)数字化养殖基地里,传感器实时监测着蚌塘水质的细微变化,藻类投喂精准计量到克,水温根据环境智能调节……清晨,浙江诸暨山下湖镇的智能养殖蚌塘泛着粼粼波光。记者眼前,设备井然有序地运转,水面如镜面般清澈透亮,倒映着天空的云影。

  珍珠产业是山下湖镇的支柱产业,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9年,农民何木根从江苏学习到了珍珠养殖技术,在自家后门湖面试养了第一批河蚌,因为利润丰厚,80年代后,山下湖镇掀起“全民养蚌育珠”热潮,农户挖田开塘,几乎家家户户参与养殖;鼎盛之时养殖面积超8000亩,淡水珍珠交易额占全国的80%,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珍珠之都”。

  过去的山下湖珍珠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传统经验。“养殖密度高、投喂凭感觉、水质管理粗放,不仅导致珍珠品质不稳定,更污染了环境。”诸暨市山下湖镇党委书记郭南说,有了“珠光宝气”却少了“碧水清波”,养殖尾水富营养化污染了周边水体。

  2013年,浙江全面开展“五水共治”工作;2017年诸暨颁布了淡水珍珠的“禁养令”,以确保蚌塘出水达到Ⅲ类水标准。这些举措迅速产生了效果,山下湖镇的河蚌养殖总面积从8000亩缩减至4200亩。

  面对环保政策的收紧,山下湖珍珠产业一度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传统高密度养殖模式难以为继,大量养殖户面临减产甚至退出行业的风险;另一方面,珍珠产业作为当地经济支柱,直接关系数万人的生计。

  九游官方平台

  不得已,养殖户们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对养殖尾水进行严格生态化处理、在养殖池内种净化水草、学习“蚌+鱼”“蚌+藕”等水产套养方式,珍珠养殖逐渐实现绿色转型。

  破局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与模式升级。以浙江清湖控股为代表的企业率先探索“智能生物链治水”技术,通过数字化监测、精准投喂和生态循环养殖,实现水质达标与珍珠品质提升的双赢。

  “小到十亩、大到上千亩养殖面积的珍珠蚌,都能实现精准投喂、智能管护。传统养殖每亩仅产1000只珍珠,如今可达6000到1万只,亩产值10万元。”浙江清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伟锋告诉记者,工作人员通过珍珠养殖自动化系统设置投喂间隔时间,事先培育好的藻类就会被“靶向投喂”到每一只河蚌体内,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源。

  郭伟锋介绍,利用算法模型,实现藻类等饵料的精准定量投喂和基于环境预测的水温自动调节;将珍珠养殖与水体净化深度结合,利用蚌类滤食特性净化富营养化水体,实现养殖过程污水“近零排放”甚至资源化利用,“这不仅提升了珍珠的品质和产量,更从源头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将生态包袱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短短几年间,山下湖珍珠不仅化解了环保危机,更借助科技赋能,从“污染大户”蜕变为“绿色产业”标杆,养殖亩产效益反而提升30%,走出了一条“减量提质”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在这里,“珠光宝气”与“碧水清波”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目标,正在融合成一条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

活力中国调研行|珠光里的碧水密码【4】(图1)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