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在邹城太平镇生物链治水·靶向珍珠养殖项目现场,工作人员正划着渔船,手法熟练地将一个个装有珍珠蚌的寄养笼安装到水面漂浮的管网下。远远望去,一只只手掌大小的珍珠蚌,如同躺在水中的吊篮里惬意生长着。谁能想到,这片如今承载着希望的水域,几年前还是饱受采煤塌陷与污染之苦的“生态伤疤”?
太平镇曾是重要的煤炭产区,数十年的开采留下了大面积采煤塌陷地,水域污染一直是采煤塌陷地治理的难题,加之养殖业户常年肆意投放肥料,造成水体有机质过剩。当地试过清淤、投加药剂等多种办法,效果都不持久,反而增加了治理成本。
2019年,太平镇引入浙江清湖集团,成立了兖矿清湖生态科技(山东)有限责任公司,利用浙江诸暨生物链治水的技术。
“刚开始我心里没底,这黑臭水养蚌,怕是连苗都活不了。”兖矿清湖生态科技(山东)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费林江第一次来到坑塘边就皱起了眉头。但在当地政府的坚持下,他还是带着团队开展了小范围试验,投放了5万只珍珠蚌苗,通过培养有益菌、有益藻,把富营养水体中的有机物分解、吸收,再利用藻类喂养河蚌,实现生态循环,达到净化水质的目标。
半年后的检测报告让所有人惊喜:试验水塘水质从劣V类跃升至地表Ⅲ类,各项指标均达到渔业水质标准。“珍珠蚌每天能过滤数十倍于自身体积的水体,一只蚌一年能净化50立方米水。”费林江算起了生态账,“它们滤食藻类的同时,排泄物还能为水生植物提供养分,形成良性循环。”
在费林江的指导下,治理团队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如今700亩塌陷坑塘里,整齐排列的养殖网箱绵延数里,130多万只珍珠蚌在水下“辛勤工作”。岸边建起的水质监测站实时显示:pH值7.5,溶解氧6.8mg/L,透明度1.2米。“现在水清亮了,夏天也闻不到臭味,傍晚来散步的村民越来越多。”家住附近的村民李桂兰说。
生态改善带来了连锁反应。水体透明度提高后,沉水植物覆盖率从不足5%提升至60%,水生昆虫、鱼虾等生物种类恢复到20多种。“去年秋天,我们还发现了多年未见的野鸭栖息。”费林江指着岸边的观测点说,生态链的修复让塌陷地变成了 “水上公园”。
生态效益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些珍珠蚌不仅治水,还能‘生金’。”费林江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700亩水域投放130万只珍珠蚌,按成活率90%计算,可收获商品蚌117万只。每只蚌产珠8—10颗,预计产量可达5公斤/亩。
“太平镇的珍珠属于淡水珍珠,质地细腻、光泽度好,市场价每公斤400元左右。”从浙江诸暨来的珍珠蚌养殖老师傅都成富拿起一串刚采收的珍珠介绍,按照这个价格,每亩珍珠产值可达2000元,700 亩水域总产值能达到140万元。通过品牌化加工,附加值还能提升4—5倍。
珍珠养殖还带动了当地就业。兖矿清湖生态科技(山东)有限责任公司吸纳了20多名村民从事养殖管理、珍珠采收等工作,本地村民仲伟何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在外地打零工,一年到头攒不下多少钱。”仲伟何说,跟着都成富学了两年养殖技术,现在成了技术骨干,每月工资5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
“我们正在开发‘珍珠+旅游’项目,建设珍珠文化馆、开蚌区、水生植物观赏带。”费林江介绍,公司延伸产业链,开发了珍珠饰品加工、生态水产品养殖、研学游等业务,预计全部投产后,每年可新增产值500万元。
太平镇的实践为采煤塌陷地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传统治理模式往往重工程轻管护,投入大见效慢。生物链治水模式一次性投入后,通过珍珠养殖产生持续收益,形成“治理—收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据测算,太平镇九游官网塌陷地治理每亩初期投入约2万元,通过珍珠养殖3—4年即可收回成本,而传统清淤治污模式每亩年均投入需5000元,且难以根治污染。“生态账和经济账一起算,才能让治理模式走得远。”费林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