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选出一个可以用“珠光宝气”形容的地方,浙江省诸暨市山下湖镇必定能够入围,这个面积不足43平方公里的乡镇,有着“中国珍珠之都”之称,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珍珠养殖、研发、加工、交易基地,珍珠全产业链产值500亿元。
走进山下湖镇的珍珠养殖基地,澄净的水面上,一个个浮漂整齐排列,在阳光的照射下,好似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但在10多年前,山下湖镇的水塘边还是另一番景象。“以前大多用鸡鸭粪便喂蚌,导致水体发黑发臭,一开窗异味就会飘进屋里。”当地农户回忆道。“河蚌喝的是脏水,吐的是纯净水,是生态治理中的‘大将军’。但在传统养殖方式中,大家为了增加水体的营养成分,就会往水里添加肥料,一旦把握不好度,就会有污染的风险。”浙江清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伟锋告诉记者。
2017年,诸暨出台了严格的淡水珍珠“禁养令”,出水口水质不达标的养殖户一律关停。政策倒逼下,养殖户只能自谋出路,探索珍珠养殖绿色化转型。郭伟锋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技术团队合作,几经波折,开发出了一套生物链治水·靶向珍珠养殖新技术,通过实施生物法原位清淤、污水资源化高效利用、富营养水体可持续性长效修复,达到还原健康生态水环境的目的。
“大家看远处,那里是网箱养鱼区域,里面有30万条鱼,另一边的绿皮房就是我们的自动化投喂车间。我们把鱼粪集中收集起来,发酵成藻类,用‘打点滴’的方式精准地投喂给河蚌,就能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源。”郭伟锋介绍,“所谓的污染源其实是营养源,我们让好这一口的河蚌介入后,它们就能成为一台不用充电的‘净水器’。”
记者看到,在生物链治水·靶向珍珠养殖技术模拟系统中,一个个河蚌“住”在自己的“小屋子”里,食物通过管道直接送到“家门口”,小到10亩、大到上千亩养殖面积的珍珠蚌都能实现精准投喂、智能管护。
同时,养殖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传统养殖一般每50亩就需要1个工人,而现在利用靶向自动化投喂系统,1个人就可以管理千亩池塘,珍珠产量也从原来的每亩800~1200只达到现在的6000~10000只,亩产值达10万元。可以说,用这套技术养殖珍珠蚌,不但珍珠品质有保障,而且养殖密度越大,治水效果越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除了珍珠,“河蚌治水”也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河蚌在不产珍珠时也可获得其他高经济附加值,贝壳可加工成建筑材料,蚌肉既可以食用,还可以加工成鱼粉饲料。参与治水的多品种鱼类,在获得优质水体的前提下,也能够产出可溯源的生态有机鱼。
如今,这套“变废为宝”的技术模式已经走出诸暨,应用到浙江省内各地,甚至江苏、山东、福建、湖北、广东、广西等地,涵盖塌陷区劣Ⅴ类水体、黑臭河道、水产养殖尾水等治理。例如,经过3个月时间的治理,杭州红旗河片区5条河道由原来的Ⅴ类水质提升为Ⅲ—Ⅳ类水质;在江苏兴化安丰镇下圩村,蟹塘尾水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地表Ⅳ类,透明度提升至50厘米以上并长期保持。
当珍珠染上“绿意”,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双向并行,山下湖镇的珍珠不仅充满“珠光宝气”,还将焕发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 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