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9.9元假银饰致癌物超标1179倍”的新闻,引发了网友们广泛的关注。
新闻中指出,如今很多人佩戴的都是经过人工合成的假银饰,就连许多未成年的小孩,儿童也天天佩戴。
但这些假银饰长期佩戴,轻则皮肤瘙痒、过敏,重则引起慢性中毒,甚至还有致命风险。
据报道,现在市场上好多标着“925 银”的首饰,其实根本不是银的,而是铜合金做的,银含量连1毫克都没有。
此前,还有人对市面上大部分银饰做过抽样检查,最后发现,这些不是银的“银饰”比例竟然高达75%。
我们大家买银饰的时候,往往会看上面有没有“S925”的钢印,觉得这是真银的标志。
可实际上,这种钢印特别好弄,随便一个模具就能压出来,根本起不到辨别真假的作用。
更让人意外的是,有些商家为了让消费者相信他们卖的是真银饰,还会拿出一份看起来很“权威”的检测报告。
有知情人士透露,那些报告有的是在网上随便买的,有的是用PS改出来的,还有的干脆把别人的证书编号套用过来,让人防不胜防。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些假冒的银饰,不光是让消费者花了冤枉钱,还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健康风险。
据检测,有些劣质银饰,尤其是网上购买的“9.9包邮”的银饰中,镍含量严重超标,比正常规定的标准高出了足足60 倍。
人一旦长期佩戴这种饰品,很容易引发过敏、皮肤红肿等问题,要是处理不及时,还可能引发感染。
它会损伤细胞的DNA,导致细胞异常增殖,从而诱发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
而且,由于镉在人体内的代谢速度非常慢,一旦积累到一定量,就会长期潜伏在体内,持续对各个器官和系统造成损害,而这些损害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
这不是危言耸听,其实,在现实中就有个线多岁的年轻女士,就因为贪便宜买了“9.9包邮”的劣质的耳饰,导致耳朵反反复复红肿、发炎,有时候还会大量渗血。
最终,女士在医生的建议下做了手术,光手术费就花了6000多块,真是得不偿失。
这意味着,在制作一件银饰时,哪怕只是将其中 0.1 克的银替换成铜,单件成本就能降低 0.49 元。
别小看这不到五毛钱的差距,对于那些日销上万件的商家来说,一天就能多赚近5000元,利润直接翻倍,这样的诱惑很难让人不为所动。
电子厂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镀银边角料,这些废料原本毫无价值,却被他们以极低的价格回收。
不法商家将其进行粉碎、重新压铸等简单处理后,再进行电泳镀银,使其表面看起来与真银无异,一件 “银饰” 就这么诞生了。
这种利用工业废料制作的 “银饰”,成本甚至能低到正品的十分之一,利润空间大得惊人。
正规机构对每件银饰的检测费用大约在300 元,对于一些小商家来说,这笔费用是不小的负担。
那些价格低得离谱的假货,凭借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抢占了市场份额。
而诚信经营的商家,因为使用真材实料,成本相对较高,售价自然也会高一些,却因此被消费者质疑 “漫天要价”。
其实,大家可以算算成本:一对足银耳钉,算上材料、加工、包装等费用,线 元还包邮的,肯定是假的,毕竟商家不可能做亏本买卖。
这类商家通常更注重口碑,即便销售线上产品,也会在详情页明确标注检测机构名称,及报告编号,支持官网查验。
按照当前市场行情,一只含银量 92.5% 的普通戒指,银料成本约3元,加上精细打磨、电镀防氧化等工艺,售价大概在100元左右。所以,那些标榜“9.9 元包邮”的爆款,即便不算快递和平台费用,单从材料成本看就已证明,其肯定不是真材实料。
我们还可以用白醋擦拭表面,银饰会出现均匀发黑(硫化反应),铜合金则会局部变色且伴有刺鼻气味。如果大家仍有疑虑,可联系当地质监局或第三方检测机构。目前部分城市的政务服务中心已开设贵金属免费检测窗口,花半小时就能拿到权威结果。
对于网购的银饰,记得留存交易凭证和检测报告截图,一旦发现材质不符,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退一赔三。
知名官媒记者在159人大群发女生私密照,开黄腔炫耀“约会战绩”我看吐了…
“晴格格”王艳直播带货保健品,两场卖了3000多万元!曾被曝住亿元豪宅;富豪丈夫已被“限高”,公司被典当行追债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苹果环保新材质:iPhone 17 系列 TechWoven 手机壳上手视频曝光
荣耀Magic V Flip2已发布:对比小米MIX Flip2,谁更值得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