磧口的古朴街巷、特色民俗和手工藝品成為游客感受黃河文化的生動載體。記者王瑞瑞攝
稷山縣國家板棗公園板棗博物館,對中華農耕文明的變遷發展進行展示。史雲平攝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發軔和孕育了璀璨的中華文明。山西作為黃河流域的重要省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要保護弘揚黃河文化,傳承好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近年來,山西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創新為驅動,以實干促發展,探索出一條“文化賦能、古今交融”的特色路徑,有力推動了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弘揚。
在山西,古老文明與現代生活交融共生,一幅“保護—傳承—弘揚”的壯美畫卷正徐徐展開。正如1936年紅軍東征時,毛澤東面對黃河壯景寫下“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如今,這片土地正以同樣的豪情,續寫新時代黃河文化的璀璨篇章。
晨光熹微,6月21日的陶寺遺址公園內復原古觀象台夯土基址上,一道金色的光刃正沿著4000多年前劃定的軌跡游走。當夏至的朝陽精准楔入第十二道觀測縫時,時光的界碑在此消融——持著骨笛的先民與舉起手機的今人,透過同一縷天光完成了跨越數十個世紀的對話。
4000多年前,陶寺先民就是在這裡觀象授時,創造出目前已知最早、最完備的太陽歷之一,為農業生產提供重要指導。
從西侯度遺址180萬年前的人類第一縷炊煙,到丁村人打磨石器的智慧星火,再到陶寺觀象台觀測日影的文明曙光——黃河岸邊的三晉大地,始終是華夏文明火種的守護者與傳遞者。今天,山西正以系統化保護、創新性傳承的實踐,回應著時代發展的新要求。
運城,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2處,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近年來,該市堅持保護第一,著力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通過多維度探索延續文脈:臨猗縣黃斗景村將420件犁耬耙耱等農耕老物件匯聚成村史館﹔稷山縣塢堆村依托非遺代表性項目“金銀細工制作”,打造460平方米的技藝展館,讓塵封的宅院重煥生機﹔萬榮縣萬泉村則通過文廟與近代學堂的聯片保護,使千年耕讀傳統成為現代禮儀教育的重要載體。
運城市通過對低級別文物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的體系化保護與時代化呈現,實現“修一處成一處、用一處活一處”﹔建設黃河農耕文明博覽園,承辦中國農民豐收節、黃河非遺大展等活動,生動展現著黃河流域的農耕文化﹔建立59個縣級非遺展館,打造53個非遺工坊,展示花饃、剪紙、泥塑等非遺技藝,弘揚堯制定歷法、舜耕歷山、二十四節氣等農事文化,讓傳承千載的農耕文明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
7月1日,在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揭牌之際,臨汾市文化和旅游局精心推出5條暑期精品旅游線路,以多元視角展現“華夏文明源頭”的深厚底蘊:
——從丁村遺址10萬年前的石器工坊,到陶寺古觀象台4000多年前的天文密碼,再到晉國博物館車馬坑中沉睡的春秋霸業,這條跨越時空的旅程串聯起華夏文明最璀璨的明珠。
——漫步汾城古鎮,指尖觸碰到的明清縣衙磚牆仍帶著往昔余溫﹔仰望廣勝寺飛虹塔,元代工匠的匠心在琉璃金頂上熠熠生輝。
——壺口瀑布的奔雷怒吼與乾坤灣的靜謐溫柔,共同演繹著黃河最動人的身姿﹔人祖山上伏羲女媧的創世傳說,與大槐樹下移民后裔的尋根記憶,編織成血脈相連的精神圖騰。
——放鬆心情,可以走進霍山原始森林呼吸富氧空氣,在沁河灣畔悠然垂釣,或漫步雲丘山古村落尋找詩意棲居。
——當直升機掠過這片土地,星羅棋布的遺址如散落的文明星火,現代都市的天際線與古觀象台測定的星圖遙相呼應。
今天,這些文明火種已超越時空,成為文化自信的基因密碼。正如黃河之水從未停歇,華夏之光亦永續長明。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這雄渾激昂的旋律,誕生於山河破碎的1939年。當光未然目睹晉陝峽谷的驚濤拍岸,當冼星海聽聞八路軍戰士的浴血故事,黃河船夫與激流搏斗的號子聲、北方山川的雄奇險峻、抗日軍民的英勇形象,共同凝結成《黃河大合唱》這部不朽經典。藝術家以母親河為精神圖騰,既謳歌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光輝,又控訴了日寇鐵蹄下的山河之痛,更向全世界奏響了反抗法西斯的最強音——每一個音符都是射向敵人的子彈,每一段旋律都是喚醒民眾的號角。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全國文藝工作者如百川歸海般匯聚山西前線。賀綠汀在臨汾八路軍辦事處創作的《游擊隊歌》,趙樹理扎根太行山寫就的《小二黑結婚》,馬烽、西戎在呂梁戰地完成的《呂梁英雄傳》……這些誕生於烽火中的作品,將太行山的硝煙、黃河水的咆哮、老百姓的堅韌,統統化作藝術的永恆。1939年5月11日,毛澤東在延安觀看《黃河大合唱》后連贊三個“好”字﹔同年7月,周恩來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道出了抗戰文藝的精神內核——它們既是刺向敵寇的匕首,更是照亮民族精神的火炬。
如今的三晉大地,當年烽火連天的戰場早已轉化成產業集聚、鄉村振興的發展熱土。靜樂縣三家庄村的牛俊清從祖輩居住的窯洞搬進了小康苑小區,這裡幼兒園、小學、幫扶車間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呂梁英雄傳》誕生地興縣高家村的村民們告別了傳統谷種,中國農科院研發的“中谷19號”在田間搖曳出鄉村振興的新圖景。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興縣蔡家崖村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持續迎來參觀熱潮。館內4000余件革命文物通過智能導覽系統,生動講述著先烈的英勇事跡。“單日最高接待量達7000人次,年接待量突破30萬人次。”宣講員康彥紅介紹,從2022年起,紀念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了紅色文化資源的匯聚展示、數字管理、高效應用和共建共享﹔更通過《呂梁英雄譜》等融媒體作品,讓革命故事在指尖“活”起來、“火”起來。
2018年6月21日,“蔡家崖號”旅客列車的汽笛首次響徹呂梁山。經過多年運營,列車已升級為紅色文化主題專列,車廂內設有“紅色經典·書香旅途”讀書區﹔更帶動沿線青塘粽子、嵐縣土豆、興縣雜糧等特產銷售,讓“車輪上的紅色課堂”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
從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到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對黨忠誠、無私奉獻、敢於斗爭”的呂梁精神始終在這片熱土薪火相傳。正如“蔡家崖號”列車馳騁的雙軌,既延伸著革命老區的紅色記憶,又鋪就了高質量發展的嶄新征途,正引領三晉大地在傳承中續寫時代華章。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彎在磧口十八彎……”7月6日上午,臨縣磧口祥元隆客棧,這裡前臨九曲黃河大同磧,背靠明清一條街,側倚臥虎山與黑龍廟,既有祥記煙草、半月巷等歷史遺跡,又有特色鮮明的明清窯洞民居,古今交融,相映成趣。
磧口古鎮曾是黃河上“船筏日夜忙,商賈滿客棧”的商貿重鎮。近年來,為保護這座古鎮,各級政府做了大量工作——開展磧口古建筑群文物普查建檔,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編制保護方案,聘請村民擔任文物保護監督員,制定實施《呂梁市磧口古鎮保護條例》等﹔同時,不斷加大投入,對歷史建筑進行修繕和保護。步入古鎮,主街道依山傍水蜿蜒向前,古朴街巷、特色民俗和手工藝成為游客感受黃河文化的生動載體。
當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去年全線貫通,磧口的煙火氣隨著車輪的軌跡,沿著1238公裡的文化長廊,重新匯入時代的洪流。這條公路是以“踏訪黃河·文明探源”為主題的文化旅游公路,起點為忻州市偏關縣老牛灣村,終點至運城市垣曲縣西哄哄村,途經忻州、呂梁、臨汾、運城四市。由主線、支線和連接線組成的路網總裡程達4176公裡,串聯65處A級及以上景區和153個非A級旅游資源點,包括老牛灣、北武當山、雲丘山、壺口瀑布、乾坤灣、風陵渡、鸛雀樓、普救寺等知名景點。
沿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永和段一路暢行,橙紅色的陶瓷顆粒慢行步道與青灰色的瀝青路面別具一格。在大山河谷之間,時而盤旋而上,體驗“一覽眾山小”,時而迤邐而下,觀賞“長河落日圓”,令人心曠神怡。黃河岸邊油鬆、側柏依舊蒼翠挺拔。駐足乾坤台眺望,大河奔流,寧靜從容,那巨大蛇曲的雄奇險秀,讓人嘆為觀止。大自然雕琢的奇觀尚未看夠,公路兩側的生態畫卷已悄然鋪展:油鬆掩映間,農家樂的炊煙與採摘園的果香,正將山河壯美轉化為百姓餐桌上的豐收故事。
這條美麗之路編織的不僅是風景線,更是文化基因的傳送帶——它如同一條金絲帶,串起山西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兩廊三帶多片”規劃中那些散落的文明珍珠:依托沿黃干流公路與大運高速—太焦高鐵構成的“人”字形交通廊道,串聯起兩條核心文化走廊﹔同時通過汾河、沁河文化遺產帶和太行文化關聯帶三帶聯動,形成特色鮮明的文化空間紐帶,重點打造13個主題文化片區,突出文化標識、產業集聚和景觀延續。這裡未來將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河文明展示帶,進一步提升中華母親河的國際知名度。
傳說大禹神斧劈開龍門山,黃河激流從此奔涌而下,凝成“咆哮萬裡觸龍門”的史詩。酈道元筆下壺口瀑布“水非石鑿,而能入石”的奇觀,與蒲津渡浮橋的通衢智慧,淬煉出華夏四千年治水精粹。今朝,萬家寨渦輪轟鳴,小浪底碧波蕩漾。電網如星河脈絡,續寫發展新篇——這曲治水長歌,終在“天人合一”處覓得詩意平衡。
打開微信小程序搜索“大河上下·晉魂”,象征黃河的金色飄帶蜿蜒於國畫般的群峰之間。古朴的視覺風格配合激昂鼓樂,立即點擊,“開啟”這段“黃河文化山西系列主題雲展覽”。
記者有幸作為第1350469位訪客,體驗“科技+文化IP”的創新模式——以全新視角重構黃河脈絡,借科技手段重走黃河之路:黃河全景、陶寺文化、且聽鳳鳴、異域來風、家國天下、走向盛唐六大版塊。
在“家國天下”版塊點擊“晉商崛起”,一座精細還原的明清晉商古城躍然屏上:太谷曹家、祁縣喬家、平遙李家等家族可一鍵直達,產業脈絡清晰可溯﹔“百年商貿”則從鐵器、綢緞、茶葉、藥材等經營項目分類解析,言簡意賅追本溯源。
類似創新還有曲沃晉國博物館的“AR尋寶”、陶寺遺址“沉浸式考古體驗”,科技正成為黃河文化傳承的新引擎。這種創新模式不僅限於展覽,更延伸至文旅體驗。
在永濟鸛雀樓景區,《登鸛雀樓》全息投影演出是必打卡的項目。該演出將詩詞、舞蹈與光影技術結合,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
省文旅廳數據顯示,黃河流域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2項,省級非遺538項。通過“非遺工坊+研學基地”模式,河曲民歌、臨縣傘頭秧歌等非遺代表性項目走進校園、登上短視頻平台。抖音話題“黃河非遺”播放量突破5億次,網友直呼:“以前覺得是老古董,沒想到這麼酷!”當古跡邂逅科技、當傳統融匯潮流,傳承便尋到了新路。
山西以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為契機,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資源,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黃河主題活動,創作了交響樂《黃河》、舞劇《呂梁英雄傳》等優秀作品。其中,《大河之東》鼓樂舞詩劇巡演20余城,場場爆滿。
依托炎帝、堯、舜的傳說等中華人文始祖文化,以及大槐樹祭祖習俗等根祖文化,晉城、運城、臨汾等地通過舉辦文旅盛會,持續打造文化品牌。同時,山西還聚焦河運文化符號,如黃河船筏、渡口、碼頭等,將晉商故事融入藝術創作,成為院團的靈感源泉。
成立於2011年的河曲民歌二人台藝術團,以《打藍靛》《黃河扳船漢》等節目亮相中國原生民歌節並獲獎。其代表作《挂紅燈》《同喜同喜》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巡演超百場。近年來,該團通過“保利情·西口風”“歌從黃河來走西口的歌謠”“唱響黃河再望西口”等主題晚會,在全國演出40余場,推動黃河文化傳播至大江南北。
黃河濁浪淘洗千年,非遺工坊的鏨刀與沿黃民歌,仍在雕刻文明的年輪。古老技藝注入數字基因,黃河故事化作文旅新篇——這條“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傳承之路,正似大河湯湯,攜著文化薪火奔向遠方。(記者 朱慧)
7月8日,記者驅車沿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行駛在大山河谷之間。過偏關縣城約40公裡,被譽為“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的老牛灣豁然映入眼帘。站在乾坤灣畔極目遠眺,黃河曲折蜿蜒的形態,仿佛一個巨大的“S”形,從高空俯瞰,又宛如一張生動的“太極圖”。游船輕快劃過河面,波光粼粼,宛如一幅流動的畫卷。
“這裡黃河景觀太美了,真正體會到了‘人在河中游’,不虛此行!”一撥來自江西的游客舉著手機記錄著美景,話語裡滿是贊嘆。游覽一番,歷史的厚重在此觸手可及,這裡留存的明代長城、古渡口、戍邊古堡,是黃河文化與邊塞文化交融的見証﹔當年船工拉纖留下的繩痕講述著“走西口九游中国娱乐”時期的航運故事﹔岸邊,傳承了600年的非遺踢鼓子秧歌和偏關二人台展演成了一大亮點,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欣賞。
“高考生憑借准考証和身份証就能免景區門票,開啟輕鬆愜意的畢業旅行。”景區人員介紹,老牛灣景區作為黃河入晉第一站,連續舉辦了“新能源+綠色農文旅”招商推介會、“晉蒙陝黃河兩岸三地景區聯動”座談會,以及老牛灣碼頭的開埠儀式和關河口景區的電音節、非遺匯演進景區等活動,推出了沉浸式、互動式、場景式體驗活動和VR全景偏關,讓游客在歷史穿梭中感受古今交融的魅力。
在民宿窯洞裡,餐桌上的黃米油糕、黃河鯉魚吃出了“文化味”,窗櫺上的民俗剪紙講述著靈性智慧。“游客跟著學剪窗花、做黃河鯉魚,這些藏在煙火氣中的黃河文化就這麼傳下來了。”民宿經營者呂慶文說,他的客棧從最初的幾孔窯洞,發展到可容納百人的大院,年收入約30萬元。“老牛灣景區帶火了鄉村旅游,村裡目前有20多家農家樂,規模小的一年也能掙幾萬塊錢。”老牛灣村黨支部書記呂治國欣喜之情溢於言表,“這碗‘旅游飯’越吃越有滋味!”
“老牛灣景區依托生態優勢,走上了農、林、文、旅、康等多業態融合發展的道路。”偏關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管委會創投部部長何蛟介紹,近年來,偏關縣積極承擔起黃河入晉的“首站首責”任務,全力推進“綠色文旅”戰略,成功完成了20.9萬畝的人工造林和14.5萬畝的退化林修復工程。
綠水青山讓黃河文化有了存續的載體,也催生了“黃河經濟”的崛起。目前,全縣農家樂和民宿已發展到60余家,收入達1000余萬元,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記者 李春澤)
6月25日,在臨縣南關小學“非遺進校園”活動現場,臨縣剪紙協會會長、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小平再次執剪,創作她心中的黃河圖景。學員們凝神學習,一幅幅作品在指間誕生。銀刃起落間,巧手裁剪中,千年黃河文脈在指尖凝結成剪紙裡的綿長文韻。
一把剪刀,一張紅紙,構成了劉小平傳承文化的全部工具。她義務奔走於社區、學校與田間,傳授剪紙技藝。在她靈巧的手中,黃河風物躍然紙上:奔騰的駿馬、盛放的荷菊、豐收的田野……這些源自黃河岸邊的生活元素,以紙為媒,將母親河的韻味傳遞給更多人。
她的作品《哺》《孝悌圖》榮獲“中國夢·幸福家庭”全國大賽二等獎﹔《梁祝》被中華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委員會收藏﹔為央視紀錄片創作的剪紙《趙中元系列故事》廣受贊譽。然而在她心中,這些榮譽遠不及文化傳承意義重大。
今年3月31日的首屆黃河流域青年生態文明交流活動上,劉小平創作的“一泓清水入黃河”大型剪紙高懸黃河岸邊,紅紙碧波與奔涌的河水相映成輝。劉小平動情地說:“黃河母親哺育了我,保護、傳承黃河文化就是我畢生的使命。”這朴素的誓言,道出了所有黃河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心聲。
這幅作品堪稱剪紙藝術詮釋黃河文化的生動實踐。字形靈感源於黃河旁出土的古陶紋樣,線條如奔涌波濤。四周環繞五谷豐登、喜鵲登枝等吉祥圖案,承載著黃河兒女對美好生活的千年祈盼。正如劉小平所說:“我們的責任就是用剪紙展現新時代黃河兩岸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以非遺技藝講好黃河故事。”
“一幅剪紙就是一次文化血脈的延續。”劉小平深知使命所在:她和剪紙協會30余名骨干累計開展公益培訓上千人次,足跡遍布城鄉,尤其堅持推進“非遺進校園”計劃。“黃河文化的未來在年輕人手上。”為此,她系統整理已故老藝人的作品,用心守護文化根脈。
這把傳承的剪刀,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十余年間,劉小平克服場地不足、時間緊張等困難,堅持向脫貧戶、殘疾人傳授技藝。同時,創新開設了網課,確保傳承不斷檔、不掉線。這項源自黃河的古老技藝,既拓寬了增收渠道,更架起了傳統與現代的橋梁,在鄉村振興中煥發新生。(記者 康少瓊)
小暑時節,新絳縣光村絳州澄泥硯生產基地內,老師傅正專注捶打膠泥。這些歷經取土、澄泥、制坯、雕刻、燒制、細磨等數十道工序錘煉的泥料,即將蛻變為溫潤如玉、叩之金聲的絳州澄泥硯。
新絳地處黃河、汾河交匯處,地質條件尤為獨特。每年黃河枯水期,匠人們便涉入裸露的河床甄選原料,唯有千年沉積的膠泥,方能經住后續數十道工序的嚴苛考驗。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絳州澄泥硯以“堅而不脆、光而不滑、潤能發墨、澀不滯筆”的特性聞名於世,其技藝肇始於漢、興盛於唐、鼎盛於宋,於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取泥如選玉,差之毫厘則功虧一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澄泥硯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藺濤捧著剛取出的膠泥向記者介紹,“這泥是經汾河長年沖刷,在新絳汾河灣沉澱出的‘吸墨不涸、歷寒不冰’的精華。”採回的泥需經過澄清、過濾,並至少“陳腐”6個月,制坯后還需陰干3到4個月。
在數字時代,絳州澄泥硯正突破“文房雅玩”的傳統邊界。作為第三代傳人,“90后”藺霄麟自幼受祖父和父親熏陶,痴迷於澄泥硯的歷史墨香。留學歸來后,他大膽創新:通過精准調控窯溫及窯內氛圍,將澄泥硯的色澤從3種拓展至8種﹔在設計上融入青春元素,開發出多款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時尚硯台”。在此基礎上,他通過開設網店、直播推廣等方式,讓這項古老技藝走進年輕一代的視野。
絳州澄泥硯專業鎮產業發展帶動產業鏈延伸,涵蓋新絳縣面塑、雲雕等。目前,相關經營主體達40余家,從業人員2000余人,其中包括30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5名工藝美術大師。其中山西絳州澄泥硯研制有限公司擁有9項專利,78個注冊商標,“絳州”品牌為中國馳名商標、三晉老字號。作為“山西三寶”的代表,絳州澄泥硯7次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產品遠銷數十個國家。
如今,新絳縣正規劃建設絳州澄泥硯黃河文化研學基地。建成后,體驗者可親手淘洗黃河泥、體驗雕刻技藝,在泥土芬芳中領悟“黃河寧,天下平”的深刻內涵。(記者王荔)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山西作為黃河流域的重要省份,承載著豐富的黃河文化遺產。黃河經過這裡,猶如一部流動的史詩,將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娓娓道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要保護弘揚黃河文化,傳承好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文化自信,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古老的黃河文化煥發璀璨光芒。
守護文化根脈,筑牢黃河文化傳承之基。從舊石器時代的丁村遺址,到堯舜禹的傳說,再到春秋戰國的晉國霸業,黃河水滋養了山西的文明基因。壺口瀑布的雄渾壯闊、磧口古鎮的商貿記憶、永樂宮的壁畫藝術、河曲民歌的悠揚旋律……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是山西黃河文化的生動見証。山西加強文物考古和研究,實施黃河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積極構建省級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體系,將86個縣(市、區)納入保護主體區,出台《山西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同時,山西還積極探索“非遺+旅游”“非遺+教育”等模式,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火起來、傳下去。
創新表達方式,激活黃河文化時代活力。文化傳承不能止步於靜態保護,更要注重創新表達,讓黃河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山西充分挖掘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通過文藝創作、文旅融合、科技賦能等方式,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機。在文藝創作方面,山西推出了一批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精品力作,交響樂《黃河》、鼓樂舞詩《大河之東》等,以藝術的形式展現著黃河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時代價值。在文旅融合方面,山西打造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串聯起沿黃景觀帶,借勢《黑神話:悟空》游戲熱潮推出“跟著悟空游山西”活動,吸引百萬年輕玩家實地探訪游戲場景取景地。在科技賦能方面,山西運用VR、AR等技術,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太原古縣城裡的全息投影晉商駝隊、山西博物院的“數字黃河”沉浸式體驗,讓觀眾穿越五千年文明長河。此外,山西還注重黃河文化的國際傳播,通過共建“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國際非遺展等活動,向世界展示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弘揚黃河文化,凝聚奮進新時代強大力量。黃河不僅是一條自然河流,更是一種精神象征。千百年來,黃河奔流不息、百折不撓的品格,激勵著中華兒女自強不息、開拓進取。山西在保護傳承黃河文化的過程中,深入挖掘精神內涵,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提供精神動力。黃河文化承載的精神還體現在堅韌不拔的治河歷史上。從大禹治水到當代小浪底工程,中華民族與黃河共生共存,展現了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山西在黃河流域生態治理中,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動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不是守舊復古,而是要讓千年文脈在新時代澎湃涌動。山西的實踐告訴我們:文化保護要如清泉滋養生活,文化傳承要似春風化雨育人,文化弘揚當若星河璀璨耀世。這“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政府+市場+社會”的合力,“科技+創意+表達”的融合,正是黃河文化永續發展的真諦。
看那黃河水,從歷史深處奔涌而來,向未來遠方浩蕩而去。它承載的不僅是泥沙,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它沖刷的不僅是河床,更是一個時代的文明印記。在山西這片熱土上,黃河文化正以最蓬勃的姿態,奏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美樂章!(楊凌雁)
“今年前9個月我家收入一共3.1萬多元,僅通過土地流轉種植馬鈴薯和在基地干活,收入就增加了1萬多元。”在山西省陽泉市盂縣東梁鄉東梁村,村民王建明掰著手指算起豐收賬。…
戴上眼鏡,躺在沙發上,眼前出現虛擬場景:自己仿佛在飛躍高山峽谷,雄鷹不時從身旁掠過,風聲呼呼作響。忽然,一個360度的大轉體,讓人發出驚呼,倍覺興奮。…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