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小山漾淡水珍珠生态养殖基地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漂浮在青山环绕的河港之间。这里的水面上,白色浮标连成一线,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年轻的珠农吕瑛轩骄傲地介绍,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近日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无疑是对他们传统养殖方式的肯定。 这种养殖模式不仅仅是经济活动,更是对老祖宗智慧的传承。以鱼、蚌混养为基础,德清的珍珠养殖系统涵盖了多种水生生物,形成了一个自然生态循环。鱼吃草,蚌吃鱼粪,蚌内育珠,彼此依存,互利共生。这样的生态模式改善了水质,维持了生物多样性,成为了德清乡村独特的田园景观。 张国勇是德清的一位老牌珠农,家族三代人一直坚持鱼蚌混养的传统生态方式。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养殖模式不需要额外投放饲料,水质变清后,蚌的生存率和珍珠的质量都大幅提升。张国勇从网笼里打捞起一枚三角帆蚌,轻松地挤出几颗圆润的珍珠,这些珍珠不仅在国内有良好的声誉,更是市场上热门的产品。 据统计,德清县每年打捞超过30万个三角帆蚌,产出20—30颗珍珠。尽管其中80%用于药用和化妆品原料,但珠农们正在努力提升珍珠的附加值。德清县珍珠行业协会秘书长杨安全表示,德清淡水珍珠系统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德清县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现代化的立体珍珠养殖模式。通过与高校合作,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育种,不断改良珍珠品种。此外,德清的珠农们还在积极拓展珍珠深加工的产业链,从养殖到加工、研发、文旅等环节,探索“珍珠+”的全产业链发展。 李敏是德清的一位年轻创业者,她创立了自己的珍珠品牌,设计的胸针、吊坠、耳钉等珍珠饰品,已经成为了游客们喜爱的伴手礼。德清的龙头企业也在不断创新,结合前沿科技,攻克了珍珠多肽提纯、珍珠发酵等技术,走上了珍珠护肤的深加工之路。 在小山漾淡水珍珠生态养殖基地,孩子们乘船出发,了解蚌的生长环境,体验开蚌采珠的过程,亲身感受这一传统工艺的魅力。 当前,德清县珍珠深加工总量每年近1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左右,珍珠养殖与深加工的年产值超70亿元,带动就业近2万人。这一切,都源于德清人对珍珠产业的坚持与创新。 鱼蚌共生的模式不仅是生态的传承,更是经济的复兴,德清的珍珠产业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九游中国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