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将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的珍珠蚌色系基因库,改变现有淡水珍珠过度依赖深加工的弊端,同时也是水生态环境治理的试验场。”8月9日,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来到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山下湖镇,浙江清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伟锋指着淡水珍珠养殖场说道。
山下湖镇,拥有全球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加工和贸易中心,有“中国珍珠之都”之称。但也曾因生态环境保护而面临珍珠产量下降的挑战。
1999年,郭伟锋作为一名技术员在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的洪湖蓝田,开展滴灌养蚌的课题研究。作为旅游热门景点的洪湖蓝田,承受不起肥水养殖污染水体,“撒肥料还不把客人都给赶跑了。”
后来,郭伟锋成立了自己的水产养殖公司,专注“鱼蚌混养”技术和养殖模式创新,逐步研发出生物链靶向治水等技术,可以将劣Ⅴ类/黑臭状态水体较快提升至地表Ⅲ类水质,并在湖北荆州等地得到推广应用。
2017年,诸暨出台了严格的淡水珍珠“禁养令”,要求出水口水质不达标的养殖户一律关停。长久以来,珍珠产业一直是山下湖镇的支柱产业,是诸暨的金名片。
“禁养令”给当地养殖户带来了巨大挑战。郭伟锋说:“身为诸暨人,这时候必须回来。”
经过多番尝试,他和当地养殖户逐渐探索出了将养殖尾水进行严格生态化处理、在养殖池内种净化水草、学习“蚌+鱼”“蚌+藕”等水产套养方式,珍珠养殖逐步实现绿色转型。
在山下湖镇的珍珠蚌养殖基地,工作人员通过珍珠养殖自动化系统设置投喂间隔时间,事先培育好的藻类就会被“靶向投喂”到每一只河蚌体内,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源。这项技术被命名为——智能生物链治水技术·靶向珍珠养殖技术。
“小到十亩、大到上千亩养殖面积的珍珠蚌,都能实现精准投喂、智能管护。传统养殖每亩仅产1000只珍珠,如今可达6000只—10000只,亩产值达10万元。”郭伟锋说,水体中的污染物作为资源利用,就是水中的黄金。
现在很多水体污染都是氮磷超标,特别是农村面源污染多为鸡粪鸭粪猪粪等畜禽粪污,“80年代养殖珍珠蚌,大多利用学校厕所、农村的粪缸,喂养珍珠蚌。”说起农村养殖育珠,郭伟锋并不陌生,“都是氮磷排放,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针对氮磷等引起的水体污染,河蚌不仅可以消化这些“污染”,还能繁育珍珠;靶向投喂饲料,不仅保证了水体干净清洁,还能让河蚌健康生长。
“这就是自然法则,破解了人为造成的生态链循环梗塞。九游官方平台”郭伟锋说,把食物链受益方转化为人类经济社会效益,最终实现变废为宝。
传统农耕社会,家门口一亩三分地种植粮食蔬菜,人的粪污被囤积起来又作为种植养殖的肥料。“碳循环没有超过两公里。”郭伟锋说,河蚌用于水体治理,珍珠就成了碳循环里的明星产品,是碳结晶。我们对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不仅获得了绿水青山,又产出了珍珠这个“金山银山”。
多年来,郭伟锋的“足迹”已遍布浙江、江苏、山东、福建、湖北、广东、广西等地,项目涵盖塌陷区劣Ⅴ类水体、黑臭河道、水产养殖尾水等治理。在杭州市红旗河片区生态修复中,仅三个月治理,片区内的5条河道,就由原来的Ⅴ类水质提升为Ⅲ类—Ⅳ类水质。在杭州市滨江区西兴后河水体治理中,水体能见度从低于25厘米提升到80厘米……
珍珠养殖从传统粗放逐渐向科技化、生态化转变,“山下湖镇紧扣‘生态化、国际化、时尚化’目标,以新质生产力重塑产业内核,必将成为全球瞩目的世界珍珠小镇。”山下湖镇党委书记郭南说。